以下的部分偏科普,晦涩不顺,但如果能读完,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1、名字的由来
囊舌类海蛞蝓(SapSucking slug,学名:Sacoglossa)是一类很有趣的sea slug, 或者叫做海蛞蝓也可以,潜水员的圈子一般管有壳的叫螺,无壳的叫海兔,whatever,生物的名字只有拉丁名是唯一ID,任何其它语言的也只能是个参考。这个门类里包含了很多微距水摄的热门品种, 比如美叶海兔、 小绵羊海兔等等。
美叶海兔(Cyerce bourbonica),图片来自Hendra
囊舌类海蛞蝓(SapSucking slug)生活在各种海藻上,主要以海藻为食, 刺破海藻吸取其中的营养物质, 因而得名为SapSucking。 其中某些品种, 包括大部分的饺子海兔(Plakobranchidae)、平鳃海兔、小绵羊海兔, 甚至可以使用吸取的叶绿素来进行光合作用来养活自己, 生物学上把这种盗取叶绿体为己用的现象称为“盗食质体”(Kleptoplasty)。一些品种甚至可以停止进食仅仅依靠光合作用存活一个月, 相较于它们一年左右的生命, 这是相当长的啦。
饺子海兔(Plakobranchidae)
细长平鰓海兔(Thuridilla gracilis)
小绵羊海兔(Costasiella kuroshimae)
2、进化要从壳里走出来
用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 囊舌类海蛞蝓(SapSucking slug)可以分为有壳 (Oxynoacea)和无壳(Plakobranchacea)的两大类。 与其它海螺类的壳不同, SapSucking slug的壳是弱化的, 看上去很薄, 甚至有透明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囊舌类海蛞蝓(SapSucking slug)体现了一个从有壳到渐渐弱化壳, 最终彻底脱壳成功的进化过程。 这个进化过程有点像是浓缩了软体动物进化过程的各种变化,也算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有壳 (Oxynoacea)的囊舌类海蛞蝓(SapSucking slug)包含三个家族,
1、圆卷螺科(Volvatellidae)是SapSucking slug中最像其它海螺品种的, 相对而言螺壳大一些, 软体部分少一些, 危急时刻可以全部缩回壳中。
2、长足螺科(Oxynoidae) 壳相对要小很多, 很多品种都有长长的类似尾巴一样的软体, 有侧翼反过来包裹壳。
绿长足螺(Green longtail sapsucking slug)
蓝点长足螺(Bluespot sapsucking slug),图片来自Hendra
3、珠绿螺科(Juliidae)最为奇特, 有着贝壳一样分成两片的壳。
无壳(Plakobranchacea) 的囊舌类海蛞蝓(SapSucking slug) 虽然在成年以后没有壳, 但是很多在幼年或者卵中曾经有过壳。 既然看上去没有壳, 又有着一对触角, 所以基本上它们被潜水员称为海兔。 但其实它们是吃素的, 和多数吃肉的海兔(吃珊瑚,海绵,其它海兔等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双壳螺(Sapsucking slug)
#文中图片全部拍自锡奥岛,时间为2019年5月,如对生物知识感兴趣,可以参考《潜水时光》中文生物网站。lazydiving.com{lazydiving.com}